新加坡的花园城市规划:新加坡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自1965年起,政府便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并实施了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和公园建设等措施。新加坡要求每个镇区至少拥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并在500米范围内设置5公顷的公园。
该设计获奖情况包括竞赛中标、全国2008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以及重庆市2006年度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设计强调东西区的特色,东区以“共生”为主题,强调城市与自然、工作与休闲的融合;西区则以“共享”为主题,注重校园与社会的融合。
优秀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展示国内城市规划设计中,西安奥体中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功能布局脱颖而出。作为国内首个5G全覆盖场馆,它重构了城市空间,提升了服务功能,打造了现代城市形象。其艺术体系围绕城市空间属性,构建了横轴纵带的布局,展现出一核多心、特色铸城的特色。
布鲁克林重生:BIG与WXY的行人优先策略 布鲁克林市中心,在BIG和WXY的重塑下,行人体验被置于首位。他们减少了机动车道,增设绿色空间和安全设施,打造出一个行人友好的城市空间,让街道成为居民日常活动的舞台。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征---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1、首先,芝加哥湖滨水岸展示了改造废旧航道的成功,由sasaki与rose barney architects合作,打造了15英里的城市公园,成为密歇根湖畔的亮丽风景线。公园中的几何编织路径和多样功能空间,如餐饮、艺术展览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
2、荷兰馆巧用建筑底部空间荷兰馆以其敞开式空间的设计,在世博园诸场馆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场馆建筑底部的“绵羊广场,更是收到了游客的热烈追捧。荷兰馆主体在空中,底部空间既能挡风遮雨,又能遮阳避暑,正是适合设计成为公众休息区。
3、布鲁克林重生:BIG与WXY的行人优先策略 布鲁克林市中心,在BIG和WXY的重塑下,行人体验被置于首位。他们减少了机动车道,增设绿色空间和安全设施,打造出一个行人友好的城市空间,让街道成为居民日常活动的舞台。
4、BOXSCAPE SYSTEM是一种模块化解决方案,可重新定义和丰富开放的公共空间,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和社会互动。它使用20英尺长的运输集装箱,带有绿色墙壁和屋顶。6TRAM BOXPARK位于市中心繁忙路口,通过Boxscape UNIT重新组织空间,形成绿色社会核心。主要空间使用植被模块定义,形成绿色日光以分隔街道。
5、旧金山南花园和Pulaski公园的案例则展示了如何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历史遗产和生态考量,通过公共论坛和地域特色设计,为城市居民创造绿色休闲空间。在旧金山南花园,Fletcher Studio的设计融合了传统英式花园元素,通过曲折小径和社交节点,打造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同时也通过生态设计解决了排水问题。
6、深圳深湾街道中心公园项目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城市公共绿地轴线上,红树林湾项目西侧,占地16公顷。该项目于2019年底竣工,是深圳湾超级总部区建成的第一个公共空间。公园项目是在高密度产业形态之间创造一个缓冲区和润滑剂,以满足超总体区域居民体育交流的需要,体现生态与城市活力。
阿富汗市集文化片区致敬了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丹德农托马斯街上的阿富汗商贸集中区域。设计团队通过社区调研,更好地理解人们使用现有空间的方式,融合特定文化需求。项目展现了设计公共文化空间的新方向,通过定制休憩座位区、地面铺装和颜色等设计手法,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聚会场所。
美国樱桃溪北户外商业街:通过创新标识、行人照明和公共艺术打造丰富购物环境,成为科罗拉多州的户外购物区佼佼者。美国盐湖城中心区商业街:原购物中心经过再开发,引入人造溪流,创造绿色空间,服务12个街区,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兼办公居住综合项目。
曾经被遗忘的废弃工厂、破旧街区、闲置仓库和荒废码头,如今在艺术家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们以创新思维和精湛技艺,赋予这些地方独特的文创街区设计,如美国纽约的苏荷艺术区,艺术家们曾在这里以低廉租金聚集,催生出一个集艺术、商业和生活于一体的社区,政府更是通过立法保护其艺术特色。
中市逍遥街自2013年老中菜市搬迁后,便开始致力于特色商业街区的打造。经过两年的建设,它已成为继淮河路步行街之后,合肥市民的又一致力打造的现代城市慢行商业街区。中市逍遥街位于淮河路步行街旁,由逍遥城、锦华市场、恒升巷组成,主要面向都市白领,定位于中高端市场。
南宋御街:南宋御街是杭州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步行街。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街拍达人们可以在这里捕捉到古代与现代交融的美丽画面。创意设计中心: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创意设计中心是一个集设计、艺术、科技于一体的创新产业园区。
1、上海愚园路历史街区 作为上海的文化名片,愚园路通过精细化微更新,保留了历史底蕴,同时引入艺术、设计元素,打造了一个既保留历史风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2、城中村微改造案例——猎德村改造项目。猎德村是广州城市更新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对旧建筑改造和环境整治,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保留了村子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建筑。该项目通过改造提升公共设施、绿化环境以及建筑立面,使城中村焕然一新。公共空间微改造案例——广州荔湾湖公园周边街区改造。
3、城市微更新的发展与实践包括口袋公园(袖珍公园)、“二战”后美国纽约帕雷公园、1975年纽约的格林埃克公园、中国上海的白云庭院以及朝阳区双井街道的微空间“井点”。这些案例展示了微更新如何通过小尺度的空间改造,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4、口袋公园,如纽约的佩雷公园和曼哈顿的绿色英亩公园,通过巧妙设计,如佩雷公园的花岗岩铺地、美国皂荚树和瀑布墙,形成宁静的避风港,成为曼哈顿的瑰宝。
5、从区位角度而言, 城市版图在不断地扩大,那些曾经的旧工厂所占土地现今则是城市中心区域寸土寸金的资源。以上海为例,最初2005年的18个创意产业园中有16个是旧工厂改造项目,分布于静安区、卢湾区、黄埔区、长宁区等城市中心区域。因此,区位优势是其经济价值的首要体现。
1、美国樱桃溪北户外商业街:通过创新标识、行人照明和公共艺术打造丰富购物环境,成为科罗拉多州的户外购物区佼佼者。美国盐湖城中心区商业街:原购物中心经过再开发,引入人造溪流,创造绿色空间,服务12个街区,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兼办公居住综合项目。
2、比利时圣尼古拉商业街 位于Grote Markt市场和火车站之间中轴线上,改善交通状况和居民生活质量,材质选用、绿化区设计和旧地块改造成为街道景观设计重点。日本琦玉新城工厂旧址改造商业街 购物中心再开发项目,打造“这里只有日常生活”的概念,运用丰富的铺装机理、彩色小品和树池,营造热闹空间效果。
3、东海岸项目以平世界的居住理念为核心,融合自然地形地貌,采用混合式、平坡式与台地式相结合的空间组织方式,展现出坡地山水建筑的独特气质。北滨路500米嘉陵江亲水岸线与鹦鹉螺创意商业街相互呼应,构成了一条梯度跌落、贯穿南北的商业景观通廊。四级台地与三大入口景观广场,序列展开,浑然一体。